99%的3D打印訂單是做手板


在教科書上,一個工業產品從最初的技術調研到最後的大批量上市要經歷14個環節之多的工業設計流程。




其中有一個步驟叫做“手板製作”,這就是目前3D打印正在商用的環節。

手板亦被稱為“首板”,是指在沒有開模具的情況下,根據產品圖紙做出的若干個產品樣板,主要用來驗證產品,包括外觀、結構和功能。由於最早這種樣板只能靠經驗豐富的技師手工製作,所以學名“手板”。但是目前的主流是採用數控機床製作的CNC手板,而採用3D打印製作手板在目前是比較前沿的。

在深圳的3D打印服務商告訴我,他們99%的訂單都是打印手板。

3D打印天生不需要模具,這無疑是手板製作的理想方式。但另一方面,工業設計機構告訴我,只有不到10%的手板會使用3D打印來製作。

為什麼呢?

先看看一個成功的3D打印製作手板的案例。


一個鎖具產品的手板製作故事,就發生在今年。這個鎖具是採用特種金屬製造的,所以用數控機床切出來的傳統手板,通常材料是尼龍、PC或者ABS——這些材料完全不能驗證這個鎖具設計的可行性。那麼以前這種特種鎖具怎麼設計呢?只能在紙面工作盡量完善周密的情況下,跳過手板直接製作模具,拿模具澆築製造出一個原型來做驗證。這就面臨一個風險,如果確實存在設計缺陷需要調整,那麼整套模具幾十上百萬的費用都打了水漂——在審計學上,這叫做沉沒成本。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歐洲的頂級保險櫃賣的比安置它們的別墅還貴——研發成本中有一大半都“沉沒”了。

但我聽到的這個故事有個光明的結局。因為使用3D打印技術,這家設計公司直接讓3D打印服務商把客戶提供的特種金屬原料加工成粉末,按照細節不同的設計圖紙打印出多個樣品同時驗證,最終確定最有效的設計。如果第一批次的所有產品設計都沒通過驗證,再調整設計圖紙重新出樣的時間也可以控制在一周內。最後這個在以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設計案只用了兩個月就通過了驗收。

“3D打印出來的樣品,絕不僅僅只是看個樣子,它必須就是第一個產品,具有這個產品應該有的一切。”一位設計公司的老闆這樣和我說。在他看來,傳統的手板製作,只能是無限逼近產品的原型,拿這種“逼近”去驗證產品,總還是有誤差的空間。而3D打印可以直接輸出產品實物。考慮到手板的意義就是“試錯”,那沒有什麼比那成品去試錯更準確了。


via 雷锋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